青年报logo
青年报广告

现代人,你对一件事的关注能持续多久?

日期:[2016-06-26] 版次:[A08+] 版名:[环岛策划]

记者  谢中秀  实习记者  刘昕


2016年6月13日,广州市中级人民法院公布对2015年“6•29女尸案”犯罪嫌疑人唐某的判决——一审判处死刑。虽然唐某当即表示要上诉,但案件也算是有了一个结果。然而根据本报记者数据统计以及观察得知,关于此事件结果的报道仅300余条,其中还不乏其他非强相关内容。此外,公众反映并不如当时“女尸案”爆出时的群情激昂。如果说这是公众对于社会事件的“不耐心”,无持续关注的话,那么,对于娱乐新闻仅两三天的消费更是可见一斑。现代人,已经失去耐心了吗?


事件

从铺天盖地到鲜有耳闻  谁在持续关注“6•29女尸案”?

2015年6月29日,大学城一日“出现两具女尸”和“一具诈尸”,包括“6•29女尸案女尸”“白天鹅宾馆自杀女尸”“广外三饭捞出水化尸体”,其中“6•29女尸案女尸”被证明为一恶性社会事件,“白天鹅宾馆女尸”被证明为一自杀男性,“广外三饭水化尸体”则被证明是谣言。其中,“6•29女尸”最受关注。事件报道之后,一时间大学城学子纷纷转发,并表达对自身安全的担忧问题,家人纷纷打电话给大学城学子以证安全。大学城“6•29女尸案”呈刷屏之势。

如今,事情过去将近一年。2016年6月13日,广州市中级人民法院公布对事件的一审判决——判处犯罪嫌疑人唐某死刑。这本该是一件街头巷尾应该交口称赞的事情,然而结果出来,反响却不如事件曝出之时。

根据本报记者在百度新闻搜索调查结果表明,事件在发生之后一周,公众关注度已呈明显下滑趋势。在百度新闻高级搜索以“广州大学城男厕女尸”为关键词进行搜索,得到1090篇新闻,集中在案发后的几天——6月29日至7月7日。而以案件后续“广州大学城女尸告破”为关键词,仅有相关新闻845篇,集中在7月2日至7月6日。今年4月,案件开庭,在百度新闻搜索以“广州大学城女尸案开庭”为关键词获得相关新闻784篇,主要集中在4月5日至7日3天。而以今年6月一审判决结果出炉“广州大学城女尸案 死刑”为关键词搜索,得到的相关新闻仅325篇,报道仅持续两天,为6月13日至6月14日。

其中相关的进程报道,如“广州大学城女尸案疑凶已被移送审查起诉”,仅有少量报道。

此外,从公众讨论度也可见一斑。同样在社交平台微博可见,大众对于大学城的影响力极大的社会恶性事件“广州大学城女尸案”的关注度仅维持在事件初曝出之时一周。在“犯罪嫌疑人被抓获”之后,事情便告一段落,不再持续关注。但一般来说,一般的刑事案件从刑事拘留到法院判决至少需要三四个月的时间。如果流窜作案、团伙犯罪的,时间会更长一些。

一件事情要尘埃落定,并不是那么快速的事情。

反而是我们,在越来越快的社会环境中,越来越没有耐心。


说法

对热点事件缺乏持续关注  是一种“社会堕落”

如果有人要辩解说这是刑事案件,移交检方起诉之后其实就已成定局,罪犯会受到应得的惩罚,所以才不需要更多的后续关注。那魏则西事件呢?当初“魏则西之死”引发了全国上下多少的讨论,而今早再去搜索,搜出的只有“魏则西事件对百度股价的影响”之类的评论,似乎没有人再去深刻地关心莆田系医院还有多少存在于我们的身边,可能会带来多少潜在的威胁;也不再有人继续去谴责百度作为一家独大的搜索引擎所应该承担的企业责任,竞价排名的搜索结果还会带来多少负性事件……

来自广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的陈芷晴同学此前对魏则西事件中百度一方的作为进行了一个评析:百度首先查证真相,第一时间进行了搜索结果审查并证明该院是一家资质齐全的公立三甲医院,告知魏则西亲属和广大热切关注该事件的人民群众,疏导和转换他们的心情;然后顺应网友们的要求,针对网友对魏则西所选择的武警北京二院的治疗效果及其内部管理问题的质疑,向发证单位及武警总部主管该院的相关部门递交审查申请函,引导展开调查;最后,当事件发展到一定程度准备冲淡时,百度告知所有人事件真相的来龙去脉,再倾听和关爱魏则西亲属所想,再向他们提出适度承诺,对其作出补偿;最终由魏父之口顺利规避危机黑洞,真正完成了适当的危机传播管理。

到这里,事情就似乎告一段落。对于百度来说,此次危机已经度过,但是对于事件来说,并非如此——我们依旧在用着百度,即使它的安全性未知;百度也未得到任何惩处,即使检查机关入驻了百度进行了调查,也并未有调查结果出炉。这样的事件,也许还会再发生。

“对社会事件缺乏持续关注,是一种社会堕落。”陈同学表示,“但这个似乎也是无可避免的,除非有持续的报道保持着这个热度,否则的话,大家的关注消退也是必然。”

作为一个新闻的学子,陈同学似乎应该更有理由来持续关注这个事件。然而对于她来说,“这只是我的一个课程作业,所以会关注。但是我马上要考试还要复习,我也不会持续追究。”



现代人缺乏持续关注是一种特别正常的现象

中山大学传播与设计学院的Q同学认为,公众对于社会事件缺乏持续关注,这是一种特别正常的现象,符合传播规律,也无可厚非。

“不可能要求所有人在一件事情的全过程都关注着。”Q同学表示,“另外,对于刑事案件来说,‘案发’‘破案’‘开庭’不能看作同一件事,三件事情的性质,社会影响完全不同。比如‘案发’以后,大学城的人感到惊慌,这是个社会问题,有社会危害性,关注量自然很大(涉及到岛民的切身利益)。但是到了‘开庭’,就变成一个法律问题,而且没有直接的社会危害,也不涉及到其他人的直接利益,关注量小很正常。简单点说,这个事件在嫌疑人被抓获的时候就已经结束了。”

在采访中Q同学透露,自己平日里比较关心法治进步,政治改革,社会发展等问题,对于是否应该关心热点事件的后续,他觉得要看事件的性质,像雷洋案这种牵涉到整个公安系统的黑幕的,不能不持续关注,其余涉及到大学城治安的也要关注。对于很多人表态的魏则西事件之后不敢相信百度,他觉得信不信得看什么问题,还得看个人根据政治经济关系自行判断。如果政治敏感话题,看百度只能看到一种声音,如果是企业的竞价排名,也会被商业垄断。但是如果一些不那么敏感的问题就可信。

在魏则西事件中百度应该承担多少的责任?理性来看,竞价排名是没有问题的,是合理合法的商业化运作,百度也在广告的下方标明了推广。而关于网友争论的虚假广告,他认为在此次事件中,能否被定义为广告都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因为目前的法律在这方面并没有明确的规定,相当于这是一个灰色地带,百度的责任可能在于标了推广但没有很明确地显眼地告诉你那就是广告,再没有其他了。调查组进驻百度之后也进行了相关的整顿整改,有关部门对百度给出的惩罚也是按照目前的法律给予的适当的惩罚,其实在此次事件中,百度需要承担的责任并不像公众所指责的那么大。但改变是需要的,百度也做了相关的调整,承诺会给出更好的搜索体验。

在他看来,舆论还是可以对社会形成一定压力的,就算不能直接改变政策,也能给行政部门一些参考,降低信息成本。但谈到舆论关注的壁垒方面,他觉得壁垒太多了,公众本来就是盲目的,知识上,价值观上,都会有很多阻碍。


持续关注是一种推动社会进步的力量

在多数人看来,对事件的持续关注是一个新闻业层面上的问题。但是并不是,每个人都有推动社会进步的义务与能力。新闻也只是根据受众青睐选择事件进行报道,当受众失去兴趣,新闻业会需要特别大的努力才能持续去报道去关注。

在现代社会,有太多干扰信息,节奏又太快,很容易诱使人们无法集中注意力。现代的社会节奏快得我们来不及喘息,往往上一件事情还未尘埃落定,下一件大事又已经摆在我们眼前了。而人的注意力是有限的,在信息量巨大的现实生活面前,当新的社会热点出现,大脑便会将旧的事件信息过滤掉,腾出空位给新的热点,这是心理学上的过滤器模型。这似乎合理解释了为什么人无法对一件事情保持长久的关注。但是这将带来的后果,是无法想象的。如果每个人都只关心眼前,而无长远关注的能力,将造成很多问题。对一件事情不持续关注,可能使事件不了了之。而再长远来说,如果我们只看眼前,不顾未来,人类对地球生态的破坏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此外,持续的关注、长远的思考,是一种深度思考的能力,会创造,也会有利于人类思想进步。

人是自私的动物,随着年纪的增长,已经过了为理想洒热血的年龄的我们,对于社会事件的关心也仅限于事件热度高时发表在朋友圈的几句言论,等风头一过,又恢复到了该干嘛干嘛的状态。而这所带来的后果,是到后来总是发现“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问题从来没有解决,只是被忽略。

在我们身边,空调坏了报修物业不理每年都在发生、网络那么慢还不时断网到底什么时候解决、饭堂每年都涨价从来不说明等等生活性的问题,如果只有一时的抱怨,而缺乏了长期的追踪,只会不了了之。你的师兄师姐遭遇这样的问题,然后毕业了,你现在仍旧遭遇着这样的问题,你的师弟师妹还是会遭遇这样的问题。

持续关注并不难,只要一直追责。然而我们的弊病在于,键盘侠太多,而真正做实事去改变现状的人太少。我们并没有“事件与我有关”的意识,冷漠让我们对于别人的遭遇可以置之脑后,或许只有到自己遇见同样的事情时,才会发现自己的呐喊是多么地无力。而四年过后,离开这里,这一切就真的“与我无关”。

但是持续地发声并不是没有意义,以2014年大学城能源公司突然减短热水供应时间为例,在大家的推动以及持续发声下,热水供应时间恢复正常。这就是持续关注,以及“与我有关”的意义。


关于我们 | 存档

版权所有广州青年报社

粤ICP备15101105号

粤公网安备 440104020013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