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报logo
青年报广告

幸福指数背后,大学生最尴尬?

日期:[2016-09-18] 版次:[A08+] 版名:[环岛策划]

大数据告诉你,多少寒门学子能靠大学改变命运


记者 陈瑾 黄久宴 校园记者 李金萍


近日,《广州市居民幸福感状况调研报告》又出炉,关于学历去年的调查结论是:“博士学历的人最幸福”,今年,幸福的人儿从博士变成了初中生,而硕士学历居民最低。那大学生呢?所谓的“高考紧大学松”并没有给高校学生及毕业生带来生活的快感,作为高知识群体的一部分,丰厚的知识并没有为他们的幸福指数添砖加瓦。生活在象牙塔的大学生,幸福指数有多高?根据中国地质大学公布的一项调查显示,大学生幸福指数偏低,就业压力最让学子困扰。其中,对于靠大学改变命运的寒门子弟来说,面临着高昂的学费以及大学毕业后就业的艰难,他们更是扛着巨大的压力。大学,对他们来说并非高枕无忧,但如今真能成为一个重要的跳板吗?



农村学生初中后辍学率近53.5%

每年高考放榜、开学迎新,千千万万的学子在欢呼雀跃,憧憬着未来四年的大学生活。然而,那些同样可以靠拼搏跨入大学校园的寒门学子,对他们来说,这本该是轻松的时候心里却沉甸甸的。如今,农村学生考入大学所付出的代价没有降低,反而越来越艰难。当我们在讨论高校的寒门学子时,他们却成了大学里越来越稀有的群体。由斯坦福大学、中国科学院和陕西师范大学合作的“农村教育行动计划”对中国农村学生的教育情况做过详细的调研,结果显示农村学生在初中毕业后就辍学的高达53.5%,而在高中和中专的选择上,也是后者更吃香,29%的人选择中专,只有7.4%选择进入普通高中。

为什么会造成这样一种选择?学费无疑是他们最大的软肋。其中,中专是基本不用家里承担的,从2009年开始,国家就对中等职业学校农村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逐步实行免学费政策,只需要支付学杂费。而高中所需的花费也稍低一些,大概占家庭人均纯收入的18%。但大学就远远超出了一大截,仅学费一项就已经高于农村家庭人均纯收入,一个人考上大学,一个家族都可能会被拖入贫困的泥潭。

这就导致了大学中农村学生比例的大幅下降,据统计,2005年高等院校中农村学生比例还占一成以上,也就是10个大学生有1 个以上是农村学生。2010年后,比例只有8%,不到一成。

教育成本与回报率,大数据来算账

究竟是什么让大部分贫困、农村地区学生放弃高中、大学,可能我们所看到的是辍学的农村学生本身是自己不愿努力学习的“学渣”,但最根深蒂固的原因就是出于读书成本和效益之间的理性分析。今年6月,广东省公办普通高校学费调整正式公布,一下子将学费标准增幅(约17%)提高至20.2%。其中,大学城的几所高水平建设大学中大、华工、暨大、华师、华农、广工在此基础上再上浮10%。消息一出,网友们都感慨道:要是拿不到奖学金估计上不起了、如果没有相对应的学生资助补贴困难学生很可能就此失去学习机会。

对比于天文数字的学费,就业成本则给农村学生开了另一扇门。如今,中国的劳动力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容易流动,劳动者很容易来到经济发达地区寻找工作。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5 年中国外出农民工的平均月工资为2864 元,其中东部地区为3213元。

还有一部分人认为读大学不如直接选择技工学校,学门手艺和技术,也能找份稳定待遇好的工作。然而根据调查显示,情况并不是那么乐观,在投资回报率上,本科是高中的8倍以上,中专和高专则相差不远,比本科低14%。其中,毕业于211类院校的农村毕业生, 85%的人在30岁前能收回投资成本。高等教育对于贫困的农村学生来说,仍是改变命运最好的方式,只是这条路越来越难走了。调查中发现,农村适龄人口进入211院校的几率仅为0.6%,在城市这一数据为7%,为农村的11倍。这是对农村地区教育投入严重不足的弊病,再加上高校招生制度也明显地偏向城市学生,所以农村学生要付出比城市同龄人更多的努力才能换来平起平坐的权利。


“所有你想到的廉价兼职我都做过”

曾经,“读书改变命运”“知识就是力量”,教育成了贫困家庭子弟的一剂强心针。但如今,教育也不断“招黑”,“一毕业就失业”“学好数理化,不如有个好爸爸”等口号戏谑地调侃了教育。

于是不少人也在挣扎:念大学又能怎么样,还不是为了找一份好工作。现在,工作机会多的是,不是非要上大学。中科院社会学博士后的调查发现,越贫穷越认同“读书无用”:村庄贫困层认同度62.32%、农村中间层37.24%;年收入1万元以下的村庄贫困层认为读书无用的比例最高。这些现象都带给人们极大的困惑:教育还能改变命运吗?底层的上升通道真的关闭了吗?

来自广东工业大学应用化学专业就读大二的钟延生,他出生于普宁市的一个贫困家庭,依靠助学金和兼职维持大学生涯。在他看来,读书是一件有价值的事,读大学可以改变自己的命运,“(读书的价值)并不一定指物质上的,希望通过读大学得到自己想要的知识、事业。不是变成富翁,只求力所能及”。

大学学费对一个普通的城市学生来说大多是可以接受的,但对于钟同学,这可能是一笔“巨款”。“前两天普宁16级的新生包车来了可是我们几个没有去接车,师兄说‘一年前你们是怎么来的?’那晚我辗转反侧,半梦半醒无法熟睡。心里真的太难了,可是还有一次机会,我依旧会选择去兼职,这8天一千多元我必须拿下。”每学年7000+的学费和住宿费,他只能通过助学金和家里补贴才能凑齐。而平时的生活费则是通过兼职来获取。从初二开始在烧烤摊打工直到大学,他笑言:“所有你想到的廉价兼职我都做过”。

而来自家境较好的郑同学,就读于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的国际贸易专业,她的大学生活则是无忧忧虑的典型样本。“大学的时候,我妈就给我一张卡,学费、生活费都从里面取,没发觉里面缺过钱,我妈也没给我定过数额,都是自己把握,其实就是想花多少就拿多少。”

专业偏向务实性还是前瞻性?

对于进入大学的农村贫困家庭来说,务实性的专业是他们大多数人的选择。在钟同学大一时,通过乡会的介绍加入了兰曦助学促进会让他接触到了更多与他有类似成长经历的学生。“大多数自农村贫困家庭的大学生对在可以选择大学专业时偏向务实性的较多,因为容易找工作,大家都在尽最大努力去获得成长和成功。”但他却选择应用化学这样理论性较强的专业,“我看中这个专业的前景,化学本科是学不完的,如不深造我可以从事销售类的工作,如果深造也可以进实验室进行研究也是很有前景的。”

相比于钟同学的谨慎选择,郑同学的选择显得很随意,“专业名字好听,听起来高上大,应该不少人也是这样吧。对这个专业不会排斥,但没有毕业后一定从事相关工作的想法。读大学在我看来是家长设定的人生的一环,当时思想不成熟,觉得开心享受就好。对于一些家境好的人来说,上大学就是‘大家都有,我念念也是随大流’的想法吧。”


实现一个个“小目标”,离他们再近一些

关于毕业后的选择,钟同学也和大多数寒门学子一样期待毕业后都留在大城市,让自己和家庭活得更舒适些。但他明确表示希望一辈子不离开广东省,因为“离家里近些,父亲年迈,想照顾家庭”。生活是人生最好的导师,踏实是钟延生最突出的品质,他说:“现在的‘小目标’是争取在大学期间拿国家励志奖学金,至少顾好自己,别的也不敢多想。”

与城市学生的差距,是许多农村学生最先要面对的“第一课”,需尽力去适应它。来到广州求学后,钟同学和许多农村的孩子一样看到自己与城市孩子的差距,“不避讳的说,来大学的第一晚我就哭了,第一周真的是非常难熬,因为你发现可能连打饭卡这样的‘常识’都不一样。经常把自己囚禁在学校,兼职和上课,这是自己的劣势,不像城市里的孩子能够自在地去交很多大学的朋友。”但面对这种差距,他没有自怨自艾,“在大学里赶超的话,自己做不了那么多,但是我自己有个方向,想去拼命,想去奋斗。就算是不能超过,离他们近一点我也是愿意的。”


寒门学子的优势在哪里?

虽然贫困大学生面临着很多方面的困难,但国家和学校都会给予一定的资助。我们采访了广东白云学院社会工作专业教师王静,她介绍说:“公办高校对于贫困生有很健全的资助体系,包括‘奖、贷、勤、助、补、免’,如国家助学金的申领、贷款缴学费、勤工助学等,总体上来讲高校的贫困生受资助范围还是比较大的。” 从王老师的调查中发现,贫困生资助措施对贫困生学业和生活有较大帮助。有93.6%贫困生认为如果能重够获得相应物质资助,最要的影响是能够减轻家里的经济负担,帮助完成学业,有54.3%贫困生认为其次影响是缓解因贫困造成的心理压力,再次有22.3%认为是可消除人际交往的障碍。从贫困生访谈中,发现有许多贫困生一方面有自强心理,另一方面由于周围同学的生活方式和消费差距有一定心理压力和自卑感,容易造成人际关系的紧张和心理焦虑,严重者甚至产生纠纷,比如访谈中一大三贫困男生曾一度怀疑宿舍同学嘲笑其土气,而与宿舍同学发生纠纷。可见,资助措施对贫困生的学习、生活、心理等方面的影响较大。

不过,王静认为,学校对贫困生资助不能只是物质性资助,还应在精神层面对贫困生有所扶持。“许多贫困生刚入学时,由于身边一些家境好的同学所带来的压力,比如学习条件好更优秀,或者少接触电脑的自己相比,电子产品用得更加溜,还有学习方面,尤其是英语,口语更熟练,看到这些差异,贫困生心里可能会产生自卑或其他不好的情绪。所以,我觉得可以考虑针对贫困生,建立学习小组之类的,对于他们某些方面较差的地方,进行相互促进和带动,这样能够互助互长,对将来贫困生走出社会大有裨益。”王静老师还提到了一个学生的亲生经历,她去面试一家很好的公司,但因为从农村出来,没怎么碰过电脑,面试后,HR觉得她各个方面都很好,但办公自动化技能太差,所以与这个岗位擦肩而过。

“寒门再难出贵子,从很多的例子上来看确实是如此,但我认为这有些偏颇。好的家庭当然会给孩子最好的教育,对于那些家境差一点的孩子来说,要靠自己改变生活的现状,上大学仍然是比较好的出路。大学能拓宽人生的途径,无论从就业还是人生的发展而言,都是如此。”王静最后谈到贫困生的优势时,她说道,在她的学生中,从农村来的大学生往往很努力,学习态度也很认真,他们寒暑假基本不回家,边做兼职边学习,提升自己,所以他们比其他人更懂珍惜大学的时光,能够吃得了苦,在心智磨练方面比一般的家庭更能抵得住压力,在就业后也更能耐得住工作的艰辛,这是他们最大的优势。


关于我们 | 存档

版权所有广州青年报社

粤ICP备15101105号

粤公网安备 440104020013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