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报logo
青年报广告

李纪良:与共和国同龄的暨大新生

日期:[2016-10-23] 版次:[A07] 版名:[人物]

站在书山下仰望学子:我的学习才刚刚开始


记者 陈瑾 校园记者 王静娟


有的故事是属于一个人的,有的事故是属于一个年代的,有的故事是属于一个梦想的,李纪良的故事是只身一人在那风雨飘摇的年代为梦想奋斗和坚持而串成的。幼年的富裕,少年的艰辛,青年的不懈,晚年的追求,如他所言,自己身上有着香港人拼搏不自弃的“狮子山精神”,晚年回归祖国求学只为做好心中的一点“小事”。



富家孩子到三餐不继,原来知识可以“吃饱饭”

恩平、开平、新会、鹤山、台山合称“五邑”,自古以来便是侨乡,多少人为生计所迫,离乡背井海外漂离。李纪良的父亲便是这样的“漂二代”,因为学得一口流利的英语,在香港的生意做得顺风顺水,“我七岁之前上学你猜是怎么去的?都是保姆把我背去的。”七岁之前的李纪良是无忧无虑的,而一切幸福都停留在了记忆里,父亲经商失败接而病重,让这个原本富裕的家庭一夜变天。

从洋房到10平米还要分四间的公屋,作为家中的长子,李纪良早早就知道,日子不同了。“那时候也正到了我要上学的时候,义学很便宜的,一两块钱一学期,可是我家这样都拿不出来。”李纪良很快发现当时公屋的楼顶有“小童群益会”,收留无力支付学费的适龄儿童,而且每天早上都可以领到一杯牛奶一块压缩饼干,于是他每天牵着妹妹背着弟弟一早就去上学,把牛奶和饼干分给他们。如果表现好拿第一就可以多拿一份,所以各种比赛他都会去参加,那是年幼的他唯一可以为家里做的,也让他第一次意识到,知识可以“填饱”肚子。


博士、硕士、学士,除了工作我是什么“士”?

困顿的成长环境并没有让李纪良放弃,初中就开始半工半读的生活。“那时候在纺纱厂里做工,每天一块七如果一个月全勤每天加八毛钱。那真的是风雨无阻,有病都不敢休息。”但当笔者问起,有没有想过放弃读书,老人很坚定地说,从未有过这样一丝念头。“知识是让我们接近成功最快捷、扎实的方法。”

20岁的李纪良通过自己的努力,成为了一家连锁百货集团的批发部副经理,由于英语好他很受经理的重用。“那时候经理常常带我出席各种聚会,大家在自我介绍的时候,都说自己是博士、硕士、学士,从哪个学校毕业的。他在宁静中细想如果公司不用我,我什么‘士’都不是,我还有什么价值?”

小小的触动,让他立说立行,在友人的介绍下进入珠江书院修读工商管理课程,“我们那时候要修够128分才能毕业,最后毕业的时候我修了140多个学分。”李纪良不会玩牌、不会跳舞、不会那个年代时兴的社交游戏,他把所有的时间都用在了学习上。67岁,他呆过香港跨国洋行,做过知名企业的大区总监足迹踏遍33个国家,会多种国家语言,上过工商管理、会计、法律等种课程,学习就是他生活的乐趣。


旁听一年的“第一排”新生

2015年,李纪良开始为自己的读研计划做准备,但由于种种原因没有办法在15年入学,但他渴求的是知识,于是向暨大法学院提出旁听申请,从此富力教学楼里就多了一个来得最早,问题最多,永远在第一排的老爷爷,“刚开始老是被认作督学老师,但我只是想离知识近一些。”

2016年,李纪良如愿以偿,成为暨南大学法学院知识产权法专业研一的新生。为迎接新生生活,李纪良自己画了一份课程表,上面详细记录了每门课的名称、上课时间、教室以及任课老师等。除了研一的课程,研二、大一、大二的课程他有时间都会去听,“这是我第一次真正可以享受课堂时光,第一次有学生证、第一次进饭堂、第一次进图书馆,我怎么能放过一丝一毫的时间”。

“很多老师上完课之后都会过来问我说,你累不累啊?我说我不累,我很享受听课的过程,还希望你多讲一会儿呢”,听课之于他是一种享受,是梦寐以求的东西,是他称之为“奢侈品”的东西。以前他一直在图书馆的门前徘徊,看着那些走进图书馆的学生,只能羡慕;现在自己终于进了那扇门,成为其中的一员,他握着学生证的手从未松开。

我还有三十几年,JOE爷爷fighting!

“为什么你年纪这么大了,还会想回来学校读书?”,这是李纪良在学校里被问过最多的问题。他说原因有很多,但是总结起来就是一句话:我不想等死。

他给我们算了这样一笔账,按自然规律一个人的寿命是发育时间的5倍左右,人的发育时间是18至22年。“这样算来我至少还有三十多年的寿命,退休?不可能。”在他看来,现在正是他可以毫无压力地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的时候。“每个人都想着做大事,很少有人会去关注身边的小事,我就是要去做这些小事的人”,李纪良表示,他心里有很多件小事要做。

在同班同学口中他是亲切的Joe爷爷。“我放下自己的年纪,放下自己的多重身份,放下自己以往有过的那些经验,就以一个同学的身份跟他们相处”。李纪良的人生哲学只有两个字“舍得”。他常说,有舍才有得,只有在付出中收获,只有在感恩中相处生活才会快乐。“我在经济能力和人生经验上比起其他同学肯定有优势,在他们面对一些疑惑的时候我可以给出建议,但你们也不要以为我是一个服务型的角色有很多你们觉得很平常的事,我是不会的。比如网购,像我们很多的专业书籍都是线下很少有陈列的,当老师给了书单我就要笑嘻嘻的去拜托我的同学替我买书,大家也很乐意帮我。”这就是他的相处之道,每个人多做一点,关心身边的一点小事,互助的关爱就像荷塘的涟漪散布开去。


关于我们 | 存档

版权所有广州青年报社

粤ICP备15101105号

粤公网安备 440104020013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