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报logo
青年报广告

莫让少年儿童沦为“网络原住民”

日期:[2018-03-01] 版次:[A06] 版名:[青论坛]

青年人是网络各大主体中最活跃的一群人,也是受网络文化影响最深的一群人。为了解广州青年互联网运用纵向发展态势, 广州市穗港澳青少年研究所将“青少年互联网运用”作为重点板块纳入2017 年度蓝皮书调研系列,并组建来自省社科院、各大高校、研究机构的专家团队,对广州市越秀、天河、海珠、荔湾、黄埔、白云、番禺、南沙、花都、增城和从化11 个区的不同行业青年进行了问卷调查和实地访谈。通过数据分析,发现广州青年在互联网运用上呈现出低龄化、娱乐化、行为化特征,并对现实生活产生了愈发深刻的影响,所带来的社会问题亦不容忽视。

文/ 广州市穗港澳青少年研究所 谢素军 冯英子




少年儿童触网存不健康隐患

  “网络原住民”是中国传媒大学教授、网络法与知识产权研究中心主任王四新对目前环境下儿童的总结,原因在于“今天是一个互联网时代,儿童就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中,互联网就是他们的生活方式”。而此次调查显示逾30% 青年在10 岁以下已经开始上网,这个比例与2014 年比较呈上升趋势。

而从座谈中了解到一个更为严重的现实是除了自主上网,许多五岁以下儿童很早便通过父母、亲友的手机等网络设备接触网络。花都区新华街的一个受访对象曾就这一问题做了深刻阐述,认为父母有时候在教育孩子的时候会习惯性地使用手机播放相关视频吸引孩子注意,久而久之则会形成不好的习惯,正如青少年研究专家陆仕桢叙述,互联网正越来越深刻地影响少年儿童,而父母在许多时候充当着中介。

过早接触网络除了带来身体上的伤害外,很重要的一面是因为网络存在各类暴力、色情等图文和视频信息, 青少年容易受到影响并模仿。同时, 互联网丰富多彩的各类应用也容易让青少年沉湎其中不能自拔。


上网时间过长影响青年幸福感

总体而言,广州青年上网时间总体比较理性,接近一半的青年每天上网时间在2 小时以下,但不同群体青年上网时间则有较大差别,且他们的上网时间与个体幸福感息息相关。

调查显示,每天上网时长为3.794 小时的青年会产生不幸福感,上网时间为4.026 小时的青年幸福感一般, 上网时长为3.471 小时的青年觉得幸福。以此分析,中学生由于上网时间不长相对较幸福,而大学生和在职青年每天上网时间逾4 小时,幸福感不强,未婚青年上网时间比已婚青年更接近不幸福值。同时,通过座谈会了解到,少数的青年因为加班或专业原因每天长时间使用网络,也普遍觉得“没什么幸福感”。所以,总体的数据显示在互联网普及应用的今天约一半的广州青年觉得幸福感不强,且这种不幸福指数有呈上升的趋势。

另一个凸显的问题则是上网的地点。调查发现,偏向于在家里上网的青年群体比例由高到低分别是广州城镇、广州农村、外地城镇和外地农村, 这个比例产生的原因固然受青年居住、工作、生活环境影响,但从访谈中也证实,各方面条件较差的青年选择去网吧上网更多倾向于通过玩游戏、赌博娱乐等刺激的方式来打发时间, 且容易形成习惯成瘾。“这类层次相对较低的青年选择去网吧,一方面是方便,另一方面其实他们也没有别的更多选择,而且现在网吧的条件有的非常豪华,吃喝玩乐配合上网是一条龙服务,青年很容易沉迷其中”,白云区某外来工聚集地青年团干介绍。


虚拟网络应用侵蚀现实社交

互联网具备许多以往不可想象的数据功能, 但就广州青年的网络功能运用分析,“交友交流” 和“娱乐放松”是最为主要的两大板块。青年群体之所以热衷于通过网络交友娱乐,一方面是因为网络的便捷性,尤其是手机等移动互联网设备的开发,青年可以随时随地与好友交流,可以利用大多数休闲时间娱乐放松而不影响正常工作。另一方面则是互联网强大的推荐功能,它会根据个体爱好以及网络使用痕迹来针对性推荐青年感兴趣的话题和应用,以提高相关软件和应用的下载率和使用率。然而,这种虚拟网络应用固然可以给青年带来交际的便捷和更舒适的娱乐空间,但相对于现实面对面交流,始终缺乏安全感和真实性。当虚拟好友走到现实,往往产生欺骗和失落, 甚至不乏悲剧的发生。尤其是长久使用网络交际的青年,在现实的社交中会出现功能缺失的症状, 无法持续正常交流,从而最终影响工作生活。

调查还进一步发现,许多青年长期使用某种或多种应用软件,很容易上瘾并最终影响正常工作生活,其中赌球、购彩、裸聊等一些非法软件应用尤甚,关于“裸条”事件的报道则是典型的网络犯罪案例,几乎成为一种非常普遍的大学生受害事件。类似赌球、裸聊以及网络诈骗等案例也不在少数,很大程度上反映了青年容易受网络左右, 而不是把互联网当作一种工具。


对策建议

1. 构建未成年人互联网支持体系,提升青少年网络鉴别力

广州应该率先构建儿童—家庭— 学校—政府—网络科技五位一体的支持体系,推动互联网研发未成年人保护软件,扫除不健康因素,推送适合青少年健康成长的网络应用;鼓励家长、教师充分了解互联网,并和孩子成为数字好友,在具体管理措施上设立网络安全行为准则,并在孩子面前树立数字媒介行为的好榜样; 政府需在法律层面和具体管理中针对未成年人网络成瘾、网络欺凌防治问题提出具体责任和要求。同时加强对青少年的网络培训和教育,提升青少年在互联网应用中的鉴别力。


2. 发布互联网应用科学规范, 推动建设公益网络空间

对于青年上网时间过长,幸福感缺失的问题,应该针对不同类型青年发布科学的网络应用指引,有效调节上网时间和频率,引导青年平衡互联网的方方面面,在不影响工作、生活的情况下将互联网作为一种工具去挖掘人生的价值和快乐。同时在互联网本身设置相关提醒功能,对上网时间过长的青年提出合理建议,规避互联网带来的身体和心理危害。此外,针对外来务工青年、农村青年长期泡网吧、染网瘾等问题,政府及相关机构应该针对性建立公益网络空间, 为外来青年群体提供一个干净、整洁、有序并有益的互联网综合运用场地。


3. 建立线上线下互动平台, 降低青年网络依赖度

网络全面占领了一些人的生活,而广州青年在互联网中交友和娱乐行为尤为突出,由此衍生的社会问题也层出不穷,相关部门应该针对性地构建线上线下互动平台,线上打造青年之声,线下建设青年家园,把网上的活动引导至线下, 将线下的活动宣传到网络,推动交友、娱乐等网上行为走向真实世界,避免无限度的虚拟化交际。同时,丰富配套的线下活动可以有效降低青年对网络的依赖度,使网络不再成为青年唯一的沟通渠道,而仅仅是一种可供选择的工具。


4. 顺应市场需求推出青少年专属应用,加强网络问题监管

针对互联网应用的发展和趋势,相关部门应该紧抓市场风向,研究青年喜闻乐见的应用软件,吸引青年利用互联网学习提升技能,打造专属网站平台, 推动“网上共青团”项目,开辟知识解答、培训课程、热门影视剧等青年需求的版块,迅速抢占青年互联网应用市场,拒绝不良的应用侵害、误导青年。特别关注微信及微信公众号的开发运用,主动推送有利于青年成长发展的信息,在微信上开发专属青年的应用平台,推动各职能部门将重要民生问题移植到微信,方便青年解决工作生活中的难题。同时,应当有前瞻性地建立微信等热门网络应用的规范,防止青年问题集中爆发,建立网络舆情监控队伍,随时消灭不良舆情和爆发的问题。


关于我们 | 存档

版权所有广州青年报社

粤ICP备15101105号

粤公网安备 440104020013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