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报logo
青年报广告

全国政协委员为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献策

日期:[2019-03-14] 版次:[A04] 版名:[青关注]

《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是党中央、国务院的一项重大战略部署,全国政协对此高度关注,积极推进有关工作。去年两会期间,政协委员递交了很多关于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提案,其中158项提案被立案。围绕推动大湾区建设,由全国政协港澳台侨委员会组成了调研组,到粤港澳三地深入开展调研。全国政协还举办专题双周协商座谈会,提出了一系列意见和建议。这些工作对于《纲要》的制定和完善,起到了积极重要的作用。

今年两会期间,政协委员围绕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促进大湾区内部青少年交流、创新体制机制等主题积极建言献策,凝聚共识,支持推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扎实向前推进。

沈德咏  全国政协常委、全国政协社会和法制委员会主任

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要法治先行

粤港澳三地不同的政治、经济、法律、司法制度,带来一系列法律难题。以司法权的行使为例,就存在共有管辖权、法律查明、裁决认可执行等问题。

我建议搭设粤港澳三地立法、执法、司法、法律服务主管部门协商平台,定期就相关法治问题交换意见、加深理解、凝聚共识、协调一致,促进三地的法治交流协作更加系统化、经常化、规范化。

同时,在协商平台的基础上,建立重大法治问题三地协调机制,在宪法和基本法等法律框架内,及时协调解决有关争议。

马有礼  全国政协常委、澳门中华总会会长

促进粤港澳三地更好融合

大湾区拥有“一国两制”的制度优势,拥有3个关税区、3种货币、7千万人口、1.5万亿美元的经济总量,再加上三地优势互补。香港有国际上最为完善的金融体系,与国际商业接轨的法律体系;澳门有国家定位的国际旅游休闲中心和葡语系国家经济发展平台;广东有重要的机械制造业、优良的船运码头和巨大货物吞吐量、高端电子生产基地等。未来,大湾区一定会成为内地与粤港澳深度融合的典范。

促进三地更好融合是大湾区目前最需要做的工作。中央政府需要在“一国两制”前提下协调处理地区间税制、法律制度的不同,以创新思维出台切实可行的措施。例如便利出入境、简化证件等,具体细节需要三地共同商讨。

刘伟  全国政协委员、佳都科技董事长兼CEO

打造粤港澳大湾区“1小时生活圈”

今年是人工智能大规模场景应用落地的黄金爆发期,无人驾驶、智能化的城际间地铁将是促进粤港澳大湾区城市互联互通的有效方式。在广州轨道交通网络向外延伸的趋势下,“人工智能+出行”深度融合模式在契合粤港澳大湾区交融贯通出行需求中将大有可为,能够为群众提供安全、高效、便捷的智慧出行服务。

我建议从三个方面切入,助推人流、物流、信息流充分涌动,努力打造粤港澳大湾区“1小时生活圈”。一是完善“一张网”:推动广州城市地铁轨道交通与粤港澳大湾区其他地区衔接,编织“四面八方、四通八达”的地铁网络,构建“大出行”运营格局。二是打造“一平台”:通过资源导入及技术共享,打造粤港澳大湾区轨道交通技术服务平台,有效整合群众出行、载运工具运行、配套服务等信息,达成信息共享。三是实现“一码通”:基于AI的移动支付“井喷式”应用到多个生活场景,“一码通行、一码通用、一码通付”将成为粤港澳大湾区出行常态化方式。

卢传坚  全国政协委员、广东省中医院副院长

将中医药科技创新纳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

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与发展中医药有机结合,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是实现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寻求重点突破的战略选择。其中,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国际合作专项立项的“粤港澳大湾区中医药创新中心”项目,具有承载粤港澳大湾区中医药创新发展的潜力和优势。此外,粤港澳各有资源优势,立足三方优势与实际需求,可充分激发各自动力与活力,实现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

我建议,将建设“粤港澳大湾区中医药创新中心”纳入国家科技创新体系,使之成为具备特色和优势的区域创新中心,为其高效运行营造政策环境。为粤港澳三方加强中医药科技协作,开展联合攻关提供条件。探索中医药产品进入国际主流社会的渠道,推进中医药产业国际化。以国际传统医学临床指南等标准化工作为抓手,推进中医药规范化服务走向国际。

霍启刚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香港体育协会暨奥林匹克委员会副会长、霍英东集团副总裁

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是香港青年的大机遇

目前香港的年轻人同意大湾区潜在的就业创业机会较多,有利于提升他们的竞争力,有发展的机遇。但他们也有一些顾虑,比如对内地的环境不熟悉,缺少人脉网络,和家人朋友分离的比较远,担心在内地生活不习惯等。我认为,这些顾虑和不习惯是因为了解还不够透彻。建议可以通过香港政协委员向香港年轻人讲好大湾区的故事。同时,要加深交流,更精准、更高效地举办更多交流的活动。给大家分享一个数据,每年经过香港特区政府资助的各项不同年龄的交流计划一共6万人次左右,其中大概有3800-4000左右的实习生到全国各地不同的地方去交流。但这个交流实习目前还是集中于广州、深圳、上海、北京等一线城市,香港年轻人对惠州、肇庆等大湾区其他城市的了解还不够。

屠海鸣  全国政协委员、香港豪都国际有限公司董事长

构建大湾区高校联合办学新机制

2016年,广东的10所大学、香港的9所大学和澳门的7所大学携手,成立了粤港澳高校联盟,26所大学之间加强了交流互动,迈出了重要的一步。不过,粤港澳高校联盟之间的交流互动,停留在简单的学术研讨和教育合作,还不能很好地适应打造世界级大学集群的要求。要把粤港澳大湾区建成与美国的纽约湾区、旧金山湾区和日本的东京湾区比肩的世界一流湾区,必须打造世界一流的大学集群,以粤港澳高校联盟为基础,构建大湾区高校联合办学新机制。

建议以加入粤港澳大学联盟的26所高校为骨干,建立联合办学试验区。在试验区内,各高校分别招收学生,联合集中培养,共同制定培养计划,共同聘请教师教学,颁授双方的学历和学位。同时,试验区内的大学共同建立研发中心或者联合实验室,并吸引国际一流的实验室和企业参与,形成吸引一流人才和创新资源汇聚的“强磁场”。


(根据网络综合报道)

关于我们 | 存档

版权所有广州青年报社

粤ICP备15101105号

粤公网安备 440104020013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