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报logo
青年报广告

何文锋:扶贫一线的“送信人”

日期:[2019-12-19] 版次:[A05] 版名:[青榜样]

何文锋,平远县仁居镇畲溪村驻村第一书记兼扶贫工作队长。2016年入职广州南沙城市建设投资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南沙城投公司”)。同年5月,接受公司扶贫工作安排,跟随驻村工作队前往梅州平远县畲溪村扶贫。经过三年的努力,畲溪村村集体经济收入从2015年的4000元增加到2018年9万元,增长20多倍;贫困户的人均可支配收入从3000多元增加到1万多元,增长近3倍。全村22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已经全部达到脱贫标准。

采写:本报记者 梁茹欣


初到畲溪村

2016年5月4日,何文锋到南沙城投公司报到的第一天,便被领导委派一项重要任务——跟随驻村工作队前往梅州平远县畲溪村扶贫。对于当时的何文锋来说,“扶贫”曾经只存在遥远的电视、网络之中,“在去扶贫之前,内心是有顾虑的,因为自己从来没有接触过相关的工作,对于扶贫可以说是‘两眼一抹黑’。”

但是,犹豫很快便被打消。“我自己本身来自梅州农村,对家乡感情深厚,参与扶贫能够为家乡人民做些事情;而且自己身为共产党党员,理应响应组织号召,到最艰苦的地方接受考验与锻炼。”

事实上,畲溪村的情况远比何文锋想象的要糟糕。“偏远、荒凉、凋敝、落后”,成为了何文锋对畲溪村的第一印象。“村委会距离镇里大约10公里,山路崎岖,交通极为不变,基础设施较差,有好几个村民小组没有路灯,民房大多破旧失修,各种老旧的杂房、猪圈散落在民房周围,显得特别扎眼。”

畲溪村恶劣的居住环境也在冲击着这群新来者,无论是心理还是生理上。“在如何入户调查的时候发现,很多村民家里还是使用简易的旱厕,除了气味刺鼻,甚至还能直接看到粪便和蛆虫。一次镇里的一名女干部跟我们到农户家里走访,中途想借用老乡家的厕所,刚打开旱厕的门就吓得赶紧跑。”

何文锋告诉记者,在2016年,畲溪村的集体经济收入仅有4000元。面对村里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和村民的需求,村干部纵使有心也无力,“时间一长,村民难免会对村干部有意见,会认为他们的工作能力不足,甚至会滋生一些无端的猜测:是不是村干部把上面的拨款私吞了。其实这对村‘两委’在村民中间的形象和威信也造成了影响。”


“僻静的山谷日渐热闹起来”

尽管如此,何文锋等人还是陆续投入扶贫工作中。面对一个如此破败的村落,如何对贫困户走访调查成为了第一道难题。“全村面积约40平方公里,共有7个村民小组,共有户籍人口920多人,常住人口不足150人,且记居住极为分散。”有些时候,何文锋骑摩托车遍访全村20几户贫困户要花上整整一天的时间。“有时候在村里走上半天,也看到不到几个人、几条狗,后背不禁生出凉意。”

据何文锋介绍,畲溪村当地的传统产业主要是种植烟草和水稻。因为交通、销售渠道等因素的制约,村民们一般都不会扩大养殖规模。“以一户有2个壮劳力的农户为例,一年辛勤耕种5亩地,风调雨顺的年岁能够靠种烟草收入12000多元,卖稻谷能够收入3000多元。这样的收入,基本足够一家5口人的日常开支。如果家中有需要长期吃药的老人,有上学的孩子,那就入不敷出了。”

为此,畲溪村确定了三大攻坚脱贫重点项目,即“一户一策”、资产性投资和扶贫主导产业。何文锋解释道,针对贫困户,“我们投入40万元入股当地镇属的水电厂,每年可获得10%的固定收益,用于贫困户分红。同时,我们深入调查研究论证,帮助贫困户制定长期帮扶规划和年度帮扶计划,针对不同的实际情况采取不同的帮扶措施,最终引导贫困户发展最适合他们的产业项目。”

“在村集体增收方面,我们则是采取资产性投资的方式,2017年我们入股50万元到县工业园,每年可以获得8%的固定收益,同时每年可收回10%的本金;主导产业方面,我们争取到镇、村的大力支持,流转了村民丢荒的近100亩耕地和林地,建设扶贫产业基地,用于发展种植、养殖项目,同时谋划农旅休闲项目。”

目前,畲溪村的种养项目全面铺开,已经形成了立体农业格局。“水果、蔬菜、鸡鸭鹅鱼长势良好,僻静的山谷日渐热闹起来。农旅休闲项目的前期工作也在紧锣密鼓展开,正在与当地一家企业洽谈合作开发等事宜。”何文锋表示。


帮助黄德城一家脱贫

在这三年时间里,畲溪村正在快速成长。目前,20户以上村民的自然村全部实现了村道硬底化全村;90%以上民房都完成了外立面的修缮和改造;村集体经济大幅增长,年收入从几千到近10万元,年人均可支配收入从3500元到12000元。在这个过程,何文锋等人付出了大量的时间与精力。但“这几年来,印象最深刻的,投入最多心血的还是黄德城一家。”何文锋表示。

2017年春节前夕,村支部书记告诉何文锋,黄德城被确诊为直肠癌中晚期,急需住院治疗。可是,黄德城当时已年过花甲,平时体弱多病无法承担重活;爱人因小儿麻痹行走不便,家中尚有女儿在读书。这场重病,让这个原本只能依靠低保维持生计的家庭一下子陷入黑暗之中。何文锋还来不及细想,便一边请村干部帮忙张罗黄德城入院治疗,一边向镇里的人社、民政等部门了解相关求助政策。

    大年二十九,黄德城顺利完成肿瘤摘除手术。为帮助解决术后的化疗、康复费用问题,何文锋与同事等人在春节期间通过“轻松筹”平台,发动身边的人筹集到了2万6千多元的善款。

然而,在当时,如何让黄德城一家真正脱贫,仍是一道压在何文锋等人的心中难题。几番思索,何文锋等人决定从改善居住环境、提高家庭收入方面入手。何文峰利用筹集到资金,在黄德城原有的一层小平房的基础上增建了两层一个房间。在得知黄德城女儿的床是从邻居家借来的,何文锋当天便和村干部将自己床搬进黄德城的家中。同时,为增加其家庭收入,何文锋等人购买了500只鸡苗,交由扶贫合作社代养(收取一定费用),预计在春节前后销售,可实现纯收入3万元;还筹资4万5千多元为其建设了8千瓦的分布式光伏发电站,保证黄德城一家每年可获得6千元左右的稳定收益。


继续走在扶贫的第一线

在问及这三年多扶贫经历时,何文锋将自己比喻成《致加西亚的信》中的送信士兵,“首先,我们的任务是相近的。士兵的任务是把信送给加西亚;我作为扶贫干部,是要把党和政府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政策这封‘喜信’送给贫困村、贫困户。其次,我们的处境是相近的。士兵接到任务后,没有人告诉他加西亚在哪里,该怎么去找他。这一点,跟我初次接触扶贫工作的情况是差不多的:扶贫应该怎么做,要做成什么样?根本没有标准答案,完全靠自己一步一步摸着石头过河,一步一步摸索出来。”

三年转瞬而过,其他驻村干部开始逐渐完成轮换交换。何文锋却选择留下来再战两年,“之所以会选择留下来继续扶贫,最主要是因为脱贫攻坚不是三五年能够完成的,需要久久为功。尽管目前各项扶贫指标任务已经基本完成,但是畲溪村并没有真正富起来,贫困户虽然已经达到脱贫标准,但离致富奔康还有很大的差距。”未来,何文锋还将继续奔走在扶贫的第一线上。


关于我们 | 存档

版权所有广州青年报社

粤ICP备15101105号

粤公网安备 440104020013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