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报logo
青年报广告

落实分餐制,真的那么难吗?

日期:[2020-04-09] 版次:[A07] 版名:[青职场]

近日,广州餐饮业在疫情期间分级别有条件地恢复堂食,公筷公勺制、分餐制备受市民关注。无独有偶,北京、上海、太原、温州等多地也发出相似的倡议,部分省市还制定分餐制地方标准。事实上,这并不是分餐制第一次走进公众视野。在20世纪80年代,分餐制已逐渐在国内萌芽。2003年“非典”时期,分餐制一度在北京、广州等城市兴起,但最终却销声匿迹。在这次疫情中,分餐制能否借此契机真正走进百姓的日常生活中呢?

采写:本报记者 梁茹欣


重回公众事视野的“分餐制”

围桌而食是中国的饮食传统。一群人围着餐桌,各自用自己的餐具直接获取食物或者为客人夹菜。在大多数的中国人看来,围桌而食所具有的热闹气氛的意义,远远大于仅仅摄取营养的含义。然而,新冠肺炎疫情的暴发在让中国人迅速养成戴口罩的习惯的同时,也让消失许久的分餐制重新被公众提及。2月24日,广州市文明办等单位联合发出“使用公筷公勺,推进广州文明餐桌建设”的倡议。随后,在3月2日,广东省餐饮服务行业协会等单位联合发出的《广东省餐饮服务业公筷公勺实施指引(试行)》,为餐饮业践行“公筷公勺制”提供明确操作指引。

    研究显示,“合食”是许多疾病产生的重要原因之一。根据世卫组织统计,食源性疾患的发病率居各类疾病总发病率前列,而在疾病的各类传播途径中,唾液是最主要的途径之一。值得一提的是,中国是乙肝、胃癌等肠胃疾病高发病率国家之一,超过世界平均水平。而这场疫情,在不少人看来,有可能成为分餐制在全国推广的重要契机。

事实上,20世纪80年代,分餐制逐渐在国内萌芽。在2003年“非典”时期,分餐制一度在北京、广州等城市兴起,乃至风行。在当时,由厨师、服务人员或家人按照等量的原则,把主食和菜肴分配到餐具中,供每一位就餐者独自享用。但随着“非典”结束,在大众长期以往的生活习惯和文化传统的双重作用下,这种强调防病避灾的饮食实验很快就此销声匿迹。2011年,可通过唾液传播的人类疱疹病毒让分餐制再度成为人们热议的焦点,但也同样随着热点事件的过去,分餐制又逐渐被人们淡忘。


推广“分餐制”面临难点

一般来说,分餐制可以预防各种疾病的传播并减少交叉感染的机会。有数据表示,使用分餐制可以预防各种经口、唾液传播的疾病并减少交叉感染的机会,能使疾病的感染率由合餐制的42%降为17%。特别是有利于减少幽门螺杆菌的传播途径,防治胃病的发生。同时,分餐制还有利于控制饮食量、均衡营养,是一项避免浪费和保障饮食卫生的实用措施。但在实际落地时,分餐制却频频遭遇尴尬。

为什么中国人很难接受分餐制呢?有人会认为,中国人天性喜欢热闹,围桌而食是我们一贯的传统。然而,追溯历史,亲密共食这一传统并没有大众想象的悠久,大约只有一千多年的时间;而分餐则在三千年前便已开始。考古学者发现,商朝时期,有一种名为陶鬲的器具,主要用于用于煮粥的。鬲的容量大约只够一人一餐之用。因此可以推想出那时人们进食是一人一鬲的分餐制。隋唐时期,《韩熙载夜宴图》中所绘韩熙载与其他几个贵族弟子,分坐床上和靠背大椅子上静听琵琶演奏一景。听者前摆有一并不大的高桌,每人面前都有一套餐具和一份馔品,互不混杂,界限分明。明朝时期,据《明史》记载,大量古制被恢复,养生和分餐被发挥到极致。直到清朝,我们熟悉的合餐传统才逐渐形成,并流传了下来。

除了生活习惯与文化传统的因素外,分餐制之所以难以推行,餐饮经营的成本问题成为首要。据了解,一人一份得增加就餐器具,器具一多破损也会增加;后厨操作间的空间还得足够大,否则分菜时摆都摆不下;同时服务人员也得增加。这些都会增加经营者的成本。另一方面,有些餐饮经营者担心分餐会影响菜肴的品质。“餐饮行业内有一句话,一烫顶三鲜。分成小份后,菜凉得快,可能影响品质。”

而对于食客来说,分餐制的推广还要考虑到某种社会情感需求。“大家一起吃饭,就是图个热闹。”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即使想要分餐而食或使用公筷公勺,也会担心别人误会。“每次聚餐,都有一些人喜欢用自己的筷子翻菜夹菜,有时还用嘴咂一下筷子尖之后接着去夹菜,但因为都是熟人,也没法说。”“有些时候想提议使用公筷,又怕会被别人视为矫情、有洁癖等,所以就餐的时候会很尴尬。”网友吐槽道。


公勺公筷更容易被大众接受

深圳大学人文学院教授王晓华曾以学者身份倡议分餐制,他在《关于全面推广公共餐具的倡议书》指出,“合餐是一种不合时宜的生活方式,已经被世界上大部分国家所放弃”。他表示,“在世界主流餐饮界,分餐早就是通行的惯例”“我们不应该成为主流文化的逆行者”。然而,基于现实因素,推广分餐制仍需要过程与时间,并非能一蹴而就。有关专家建议,分餐作为一种科学健康的饮食方式,要采取不同的细化方案,令分餐制在更大范围内有可行性,比如围桌分餐制,可以围着圆桌坐下,但是坐下后采取分餐,这样也比较符合国人团聚一堂、情感交流的习惯。

在采访中发现,与其实施分餐,提倡使用公勺公筷更容易被大众所接受。从非典时期开始,钟南山院士便呼吁过大众在家庭中使用公筷。江苏泰州更在近期出台了全国首个《公勺公筷使用规范》地方标准,将使用公筷公勺的人数规定为“两人以上”,且规定“家庭日常用餐按人数配备人手一份公勺公筷”。在不少市民看来,“使用公筷公勺是一种文明表现,也是对自己与他人健康的保护,每个人都应该认同和形成这种好习惯。”

提倡推广分餐制,不妨先从家庭及个人就餐时使用公筷公勺开始,从家庭做起、从每个人做起,再逐步将分餐制推广到全社会。正如王晓华教授所说的,“当许多人觉得使用公共餐具影响了亲密感时,他或她显然忽略了个体之间应有的界限。事实上,公共餐具的引用可能是我们现在所能做的最好选择:它既保留了传统合餐制的平民主义精神,又避免了个体之间的交叉传染。”


关于我们 | 存档

版权所有广州青年报社

粤ICP备15101105号

粤公网安备 440104020013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