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报logo
青年报广告

广州学霸获清华大学首封本科录取通知书 做“强基一代” 建功新时代

日期:[2020-08-13] 版次:[A06] 版名:[青热点]

高考发挥出色,取得了716分的好成绩,在志愿填报时有众多优秀的选项,但毕业于广州市第六中学的刘洋毅然选择了清华大学的强基计划。

8月6日,清华大学首封本科录取通知书发放仪式举行,主会场在清华大学,分会场在广州市第六中学。当天上午,广州市第六中学的刘洋同学从屏幕上的清华大学校长邱勇手中,“隔空”接过清华大学的首封录取通知书。

记者了解到,刘洋经过了几轮的考试后,最终以强基计划元年中第一名的成绩被清华大学致理书院录取。谈起自己的选择,他淡然地说:“作为在中国发展上升期出生长大的新一代青年,我肩负着‘少年强则国强’的责任和担当,我必须为国家基础学科和重大战略领域做出自己的努力。”

本期,让我们了解这位广州学霸追梦、圆梦的学习经验,以及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的强基计划。

采写:本报记者 吴敏婷


从小热爱科学  埋下清华梦想

“作为清华大学强基计划的‘黄埔一期’,我是前人奋斗成果的享受者,也应该是他们奋斗经验的继承者,更应该是未来事业的开拓者。选择了清华大学致理书院,对基础学科的热爱、对清华大学的向往,以及对国家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实现了完美交融。我一定会像许多同龄人一样,不负青春,做‘强基一代’,努力建功新时代!”

刘洋在清华大学线上举行的2020级本科录取通知书发放工作启动仪式上表示,自己从小就埋下清华梦想,在广州六中珠江中学、广州六中高中部总共六年的学习情景历历在目。“我要感谢父母从小给我的引导、感谢辛勤教导我的老师,当然也感谢不忘初心,一直勤奋努力的自己。正因为对梦想孜孜不倦的追求,才让我有机会站在这里眺望不一样的大学生活,眺望未来更广阔的世界。”

刘洋说,自己从很小的时候起便被科学吸引。“小学科学课上,老师让我们做科学实验:利用三棱镜观察光的色散,把盐水放在室外晒,直至只留下结晶。我对这些实验总是乐此不疲,同时我还会经常看《十万个为什么》,被世界的神秘深深吸引。”到了中学,刘洋更是在物理、化学、生物的课本上,从老师们的讲述中发现自己对探索世界充满了渴望。“从多年来坚持阅读的科学杂志中,我常常看到科学家们用计算机模拟实验,用计算机辅助探索世界,量子计算机带来的未来潜力也让我感受到科学与计算机之间不可分割的联系,我越来越感受到信息世界的魅力,以及计算机作为研究世界的有力工具的重要性。”

就这样,怀着对基础科学的憧憬,刘洋坚实地走着自己的求学路。


选择强基计划  致力基础学科研究

“进入高中之后,清华大学的招生老师从高一开始就关注我们的学习,不时到六中给我们介绍清华大学的历史、责任、校园和专业等,让我越发感受到了清华的魅力。”高三寒假,刘洋参加了清华工科体验营,第一次走进清华校园,看到了清华园美丽的冬景,也看到了极具特色的清华建筑,更有数不尽的贤者大师,心中满是向往之情。

学习之余,刘洋总会从报纸上、新闻中看到风云诡谲的国际博弈,尤其是国际诸国对我国华为等企业的各种非难,从老师和家长的叙述中,他逐渐明白——国家需要更多青年在基础领域上进行研究,以求核心技术在世界上领先。

清华大学招生办公室主任余潇潇介绍,在外部不确定因素增多、科技和人才竞争日趋激烈的新形势下,清华大学围绕“为国选材、厚植强基、拔尖领军、创新未来”的强基人才选拔培养定位制定强基计划招生简章,致力于打通评价、选拔、培养和后续发展等多个关键环节,面向未来、加强衔接、形成合力,为国家基础学科的长期发展以及高端芯片与软件、智能科技、新材料、先进制造和国家安全等关键领域的重点突破培养输送拔尖创新人才。

刘洋表示,自己对物理和计算机两个学科都很感兴趣,而强基计划的特殊的培养方案能让他在对两者都进行进一步了解之后再作出选择。广州六中副校长江玉军以刘洋所在的致理书院为例进行介绍:“书院中有好几个专业,可以打破专业之间的界限,在上学的时候选择了计算机专业,如果想去学物理或是数学也是很方便的。”此外,强基计划的培养方案中,第一年进行通识教育“广泛地学习,找到自己的兴趣点和擅长的点”;而第二年可以进行专业的学习。“第二年在某个领域找到自己感兴趣的点,然后深入研究。”刘洋如此展望大学的学习生活。


链接

什么是强基计划?

基础学科招生改革试点,也称强基计划,是教育部开展的招生改革工作,主要是为了选拔培养有志于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且综合素质优秀或基础学科拔尖的学生。

2020年1月13日,《教育部关于在部分高校开展基础学科招生改革试点工作的意见》印发,决定自2020年起,在部分高校开展基础学科招生改革试点。


目标定位

强基计划主要选拔培养有志于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且综合素质优秀或基础学科拔尖的学生。聚焦高端芯片与软件、智能科技、新材料、先进制造和国家安全等关键领域以及国家人才紧缺的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由有关高校结合自身办学特色,合理安排招生专业。要突出基础学科的支撑引领作用,重点在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及历史、哲学、古文字学等相关专业招生。建立学科专业的动态调整机制,根据新形势要求和招生情况,适时调整强基计划招生专业。


招生规模

起步阶段,在部分一流大学建设高校范围内遴选高校开展试点。相关高校可向教育部申请并提交相关专业的招生和人才培养一体化方案。教育部组织专家综合考虑高校的办学定位、人才培养质量、科研项目及平台建设情况、招生和人才培养方案等因素,按照“一校一策”的原则,研究确定强基计划招生高校、专业和规模。2020年起,不再组织开展高校自主招生工作。


试点高校

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清华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理工大学、中国农业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央民族大学、南开大学、天津大学、大连理工大学、吉林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复旦大学、同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南京大学、东南大学、浙江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厦门大学、山东大学、中国海洋大学、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中南大学、中山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四川大学、重庆大学、电子科技大学、西安交通大学、西北工业大学、兰州大学、国防科技大学


关于我们 | 存档

版权所有广州青年报社

粤ICP备15101105号

粤公网安备 440104020013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