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报logo
青年报广告

听,青春宣言掷地有声

日期:[2020-08-13] 版次:[A07] 版名:[青观点]

何谓青春?青春是朝气蓬勃、绚烂多姿;青春是保持定力、耕耘磨砺;青春是初生牛犊,勇立潮头;青春是肩担重任,家国天下。有人说,2020年春夏,是中国青年的一场集体成人礼,青年们亲历了举国抗“疫”的磅礴大义,亲历了国际舆论斗争日益加剧,还参与了林林总总的网络舆论事件。在这些事件中,青年们滋养了同理心,涵养了真善美,培育了责任感。“前浪”们欣喜地看到越来越多的青年以昂扬姿态战斗在第一线。“这一次,换我来保护世界!”青年们的宣言掷地有声!青年强则国强!后生可畏,未来可期!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团委书记 张维
广东广播电视台 广东卫视《晚间新闻》主编 赵智豪


18岁,青春正好,我选择保护世界

当前,征兵工作正在如火如荼进行,越来越多的00后选择军旅生活;洪涝汛情危急,18岁的人民子弟兵们选择奋战一线,用肩膀扛起责任。

18岁意味着什么?18岁,在法律上是成年的标志,年满18周岁的中国公民,依法享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18岁,是很多人步入大学的年纪,人生自此展开了新的画卷,将要迎来全新的生活;18岁,是青春正好的年华,而18岁的他们选择保护世界。

我们常常在新的一代人逐渐步入社会的时候,听到“前浪”对“后浪”说:“你们是垮掉的一代。”的确,我们00后没有经历过国家曾经的苦难,没有体验过国家曾经的不易;我们大多数人都是独生子女,缺少强烈的集体意识和团队意识;我们更看重自我的认知和个性的发展。但是,刻板的偏见只会带来对于群体的误解。00后并不拒斥群体意识,因为自身利益能得到更多关注和呵护,反而更具备社会责任感和对“他者”的关怀。

已经18岁、刚刚18岁和正在迈向18岁的我们,越来越多地选择去当兵、去做志愿者、去支教、去当义工……我们明白,一个人的价值要在社会中才能体现;我们明白,赠人玫瑰,手有余香;我们明白,祖国和世界为我们提供的和平,是让我们在奋斗中去守护。

“18岁”不仅仅是一个年龄,也是一种心态,是青春、是奋斗,是担当、是责任,是永远保持向上、永远敢于承担。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2019级  严凌昕


甘于自我沉淀,得生命升华

2020年,我们已送别22位中科院院士。在追忆前辈的同时,我们既要想到其科研成果对祖国的贡献,更要看到其科研之成,恰恰是院士们多年的自我沉淀而得来的。

自我沉淀实在是一种难得的精神。郁铭芳院士作为我国成就斐然的专家,致力于化学纤维领域,付出了60多年的心血,换来了全国人民穿衣质的飞跃。在如今喧嚣的时代里,这透露着卧薪尝胆姿态的刻苦自励更显得难能可贵。在当下社会,我们大学生需要继承并发扬的,便是这种不为浮名浅酌低唱,静下心来做实事的处事态度。我们只有对自我的认识进行价值过滤,看清自己的真实需求,甘于沉寂而拒名利于身外,才能如郁院士一样绽放自我价值。而自我沉淀下的实干精神,亦是我们所处的全民狂欢时代的一剂良药,它要求的是放下做事儿戏的姿态,需要的是由心而发的责任感,带来的必是踏实走好每一步的充实感与愉悦感。

回望我们所处的环境,这里依然夹杂着难以坚持下去的习气。让生命价值得以实现确非易事,但不经一番寒彻骨,又怎得梅花扑鼻香呢?正如卡夫卡所言,“人只有经历自己的渺小,才能达到高尚”。在喧嚣横亘的时代,静下心来抵御外界的干扰或不容易,但是想觅得更高的层次,我们难免经历一个艰难的阶段。只有抵住外界的诱惑,甘于自我沉淀,坚持自我沉静,以实干的态度做实事,才能成为一个对国家有所贡献的人。

斯人已逝,但其留下的精神财富足以滋养后辈。让我们铭记前辈的教诲,让自我得以沉淀,让自己更添一分挥斥方遒的气魄。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2019级  袁芷晴


人生孤将行,切莫忘心安

近期,浩浩荡荡的2020年高考落下帷幕,几家欢喜几家愁。有趣的是,早已毕业多年的“老江湖”们也抢着为考生分忧解难。湖南留守女孩在高考中考出全省文科第四名的优异成绩,却因志在报考北大考古专业而备受争议。按理说,无论填报哪一个专业都是她的个人自由。但在普罗大众的认知里,专业有“热门”与“冷门”之分,选择有“满意”和“任意”之别。对于多数人而言,填报就业薪资高、发展前景看好的“热门”专业,或许是通往成功的一条捷径,也可能为未来赢得更多选择的余地……百家之言,“劝退”的声音并不在少数。

但事实真的如此吗?人生真的会因某一时所谓“高瞻远瞩”的选择而从此平步青云吗?我想,这是社会中集体焦虑感和追名逐利心态造就的谬论。那些泥沙俱下的评论中,都是以自身的价值观念和人生经验对选择者进行预判。这种打着“经济理性”和“显达于世”的旗号对“初生牛犊”的教化看似有理有据,却并未真正考虑个体长期发展意愿。考古看似冷门、知识体系复杂、学习成果难以转化为经济效益,但其对历史真相的持续挖掘和严谨论证关乎社会进程的长远发展,我们悠久博大的文明不应被功利和短视覆灭。新时代的青年有理想,敢于肩负这项艰巨而伟大的事业,是值得鼓励的。

手握自由发展选择权的“后浪”们,切记“人生是一场孤独的旅行”。无论在哪一个十字路口选择进退维谷或是左灯右行,都应以听从内心的呼喊为宜,人生轨迹才会烙上你的独特印记——“此心安处是吾乡”。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2019级  卢佳圳


适度玩梗,正确用梗

在日常交流中,我们离不开使用一些“梗”。什么是梗?一般来说,从某些经典片段引申出来的“词句”都可以叫“梗”。“梗”配合着某件事便会呈现出抛开字面的另一个意思。有时用一些“梗”来讲述某个事件,会更通俗易懂,收到更好的效果。

“梗”,人人都可以创作,但并不是所有的“梗”都有正面作用。最近,就杭州女子失踪案而被生产出来的“化粪池警告”“两吨水警告”这些梗,不但没有正面作用,反而在挑战着公序良俗,对社会舆论场带来严重的误导效应。这本是一个悲惨的社会事件,给女子的家属带来了惨痛的记忆,可是网友却对某一些梗玩得不易乐乎,把自己对这件事的无知、对他人痛苦的无视当成一件值得炫耀的事,这并不利于良好的社会风气的形成。在此我想说无知并不搞笑,玩梗也需要适度。

梗的创作来自大众,而用“梗”来描述事件也更易于吸引观众和感染观众。我们要学会正确利用“梗”来叙事。如每年春晚节目会穿插的“流行梗”,能在潜移默化中传递价值观,使观众瞬间意会某些事。这是正确“融梗”的一个好例子。但是如杭州女子失踪案中出现的梗,没有了解事件的全貌和当事人家属的悲痛,只是单纯为了好玩而创作的梗,是一个“烂梗”。在这个泛娱乐化的时代,我们固然对娱乐的需求越来越大,但是在创作娱乐的时候也应分清是非对错。创作正确的、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梗”,才有利于社会良好风气的形成。同时要正确地利用好“梗”,用群众的语言,向群众传递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2019级 梁翠


“网抑云”玩梗,是对亲历者的消费和不尊重

“网抑云”从“网易云(音乐)”谐音而来,用以吐槽该平台用户留言中那些较为负面、矫情的文字。“网抑云”火了,但这并不是什么好的现象,也并不好笑。

最初,网易云音乐的评论是提供给听众发表听音乐感受,表达观点的平台。后来者在听到某一首歌时,可能会点开评论,一边听着音乐,一边阅读创作背后的故事、他人的乐评、解读,或多或少能从中找到一点感同身受,比单纯地听音乐多了几分精彩。这也是许多人选择网易云并留下来的原因。

如同大多数社交软件,网易云音乐的评论也是按照点赞热度排行。什么样的评论能够排在前面?有网友总结了网易云评论的“四大派系”:感情纠葛、考研高考、痴汉幻想、复制粘贴。久而久之,就会有人为了博取热度,按照所谓的“故事模板”,随意捏造故事。考研、暗恋、失恋、抑郁等都是关键词。“我今年12岁,已经重度抑郁20年了”“我妈在我出生前就走了”“所以爱会消失,对吗”……除了这些明显的玩梗和矫情造作的评论,还有“丧句”的泛滥。比如对“生而为人,我很抱歉”的滥用和改编,恐怕太宰治和寺内寿太郎看到也要抑郁了(注:该句由寺内寿太郎提出,因太宰治的引用而广为流传)。“网抑云”正是对这类评论的讽刺。

网易云的“丧文化”出圈后,引来越来越多人跟风玩梗。然而,无底线地玩梗是对那些真正处于忧伤情绪者的不尊重,是在消费他们的情绪。而一些真正发泄自己情绪的评论者,却被调侃成“老网抑云”(指无病呻吟的人)。

“云村”是许多年轻人的一个树洞,那些负能量和“丧句”也许正是他们的日常生活状态。需要注意的是,“丧”并没有问题,生活中时常会有抑郁、忧伤的时刻,有人选择发泄,有人选择隐忍。网易云的回应关注到了这一类年轻群体,相信评论背后有真实的情绪,拒绝无差别贴标签,玩梗更是一种失礼的行为。那些故事,那些鸡汤,愿意相信的人,可以感动一下,不愿意相信的话,看过了也就算了,恶意玩梗是对亲历者的消费和不尊重。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2018级 李婉仪

关于我们 | 存档

版权所有广州青年报社

粤ICP备15101105号

粤公网安备 440104020013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