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报logo
青年报广告

燃尽生命 照亮大山孩子的求学路

日期:[2020-09-10] 版次:[A05] 版名:[青榜样]

近日,2020年7月“广州好人”名单公布,华南理工大学研究生支教团成员李莎被广州市文明办授予“广州好人”称号。据悉,李莎在2019年7月前往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龙胜各族自治县开展支教志愿服务工作。然而,今年5月9日,她在回支教学校途中遭遇车祸不幸去世,年轻的生命永远定格在支教路上。这位年仅21岁的姑娘,用有限的青春年华诠释志愿者的初心使命,在大山里绽放最美的青春之花。

采写:本报记者 梁茹欣

大山里走出的孩子

邱家镇位于四川省平昌县城东北。行走其间,除了深谷流淌的溪水外,最常见的还是环抱镇子周围的连绵山峦。这里,便是李莎人生开启的第一站。

在周围亲朋好友的眼里,李莎无疑是“别人家的孩子”——性格文静,学习成绩好。军人出身的父亲李明凯会时常教育子女读书的重要性。也是在父母的影响下,李莎对待事情总是有股韧劲。高中时期,李莎所在的重点班级实行末尾淘汰制,排名在200名之后,便要到普通班就读。最开始,摸底考试时,李莎考了第188位。但很快,经过一番发奋苦读后,李莎高二的成绩稳定在全年级的前50名,高三上半学期成绩保持前五名。16岁那年更是以四川达州通州区文科状元的身份考进了华南理工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正如她在笔记中的写的话,“困难的经济条件有时会局限我们的学习资源,但永远无法阻止我们对知识的渴望。”


“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

2019年,李莎在研究生复试中表现优异,以总分排名第一的成绩进入了保研名单。意外的是,她却去选择加入学校第21届研究生支教团,前往广西龙胜各族自治县龙升小学支教。

“有人说现在的大学生是迷茫的一代,我觉得我们的内心需要一个方向,要找到自己心之所属,才能更坚定地向前走。”在本科生毕业典礼上,她坦言自己报名支教的原因。在她看来,自己想做的不仅是一名师者,更是一名爱心、美德、信念的播种者,支教将是她未来成长的方向。去龙胜县支教前面对母亲的担心,李莎笑着安慰道:“没事的,我也是在大山里长大的,我能坚持,吃得了苦。”

那年暑假,李莎随着华南理工大学研究生支教团的成员,走过崎岖的山路,来到了龙胜县。按计划,支教团会在马堤乡东升村东升小学举办夏令营活动。然而,东升村的贫困程度远超他们想象。据介绍,东升村深度贫困,2015年贫困发生率达51.67%,条件艰苦。支教团抵达东升小学时,厨房没有电,需要生火做饭。“当时大家不知如何是好。”支教团成员林子琪说,李莎虽然年纪最小,却挽起袖子,砍柴生火、切菜煮饭。

在适应当地生活后,支教团的成员开始开展“龙胜一对一”爱心助学项目。这段时间里,李莎每天都要从县城出发,走上1个多小时的山路,护送几位住得远的学生回家。在三门小学支教的王亚权回忆说,在一次家访中,李莎独自从县城出发,先花2个多小时坐两趟班车,再走40多分钟山路,到学生家里家访。“当时还下着雨,我劝她别来了,但是她没有丝毫犹豫。”


用羸弱的肩膀扛起教育的希望

在支教团队伍里,李莎年龄最小,却有超于同龄人的坚韧与成熟。

2019年9月,李莎被分配到龙胜小学支教。她不仅要负责六(4)班的实践课和二(5)班的英语课教学,还要做班主任助理等工作,任务繁重。从困苦教育环境走出的她深刻地明白大山孩子对于知识、外面世界的渴望。为此,除了日常授课,关心孩子们的成长外,李莎经常和孩子们讲“山外的故事”——丰富多彩的大学生生活,高楼遍布的城市等,以自己的人生经历激励孩子们奋发向上。“我想努力学习,去看看外面的世界。”学生石彬杨说道。

期间,李莎还制作了视频作品《旭日东升》,以记录加访谈的形式深入展现留守儿童内心的善良与纯真,受到了广泛的好评与转载。李莎的同学陈悦提到,那是李莎第一次作为导演剪辑视频,相关技术都是她在支教期间自学而成的。“做完那个视频当天她就发给了我,她非常高兴,因为那是她完成的第一个视频。”

宣讲疫情防控知识、健康监测、消毒通风……在疫情防控期间,家人一再劝阻李莎不要提前去支教点,但她仍在3月中旬提前回广西帮忙做疫情防控工作。“我到学校去能够为学校的防疫工作作一点贡献,做一些防疫的知识宣传”。回到支教地,她利用自己的专业优势,通过网络平台,把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的知识技能及相关通知精神宣传给家长和学生。


在最绚烂时戛然而止

5月9日下午,本该很快踏上归家旅程的李莎,却在赴广西龙胜各族自治县龙胜小学开会途中遭遇车祸,年轻的生命就此定格大山深处。

“16岁,为自己的理想而奋斗;17~22岁,考研;24岁,我们结婚吧;28岁,做一档综艺节目;32岁,孝敬父母,一起旅游,吃遍中国美食……50岁,做慈善;64岁,终老,捐献器官。”父亲李明凯在收集遗物,无意间发现了女儿手写的人生规划,一条纵向的坐标轴成为这张规划图的中轴线,坐标轴的箭头从上至下,轴线上的年龄也从年幼到年老。坐标轴的一侧记录着“遗憾/痛苦”,另一侧描绘着“快乐/小成就”。看到女儿崇高的人生理想,父亲李明凯由衷感慨道,“她把她每个年龄段都规划好了,她的人生愿望就是要做慈善,成功后帮助贫困山区的孩子走出去。”

在支教团成员陈小晶眼里,李莎是一个有爱心与抱负的女生。刚到龙胜时,李莎会主动到孩子家里了解情况,与许多孩子们打成一片。“我们也不知道她怎么做到的,但是她好像就是有种神奇的能力,能够打开孩子的心扉。”

去世前,李莎曾想过在龙胜小学办一个“爱心教室”,让支教团通过定期开展协作游戏等关爱活动,陪伴留守儿童快乐成长。李莎去世后,支教团成员们决定完成她的心愿,把“爱心教室”建起来,“吾友全体今后定当尽力于志愿之事,尽吾友李莎之份”。

(素材来源:市文明办 大洋网)

关于我们 | 存档

版权所有广州青年报社

粤ICP备15101105号

粤公网安备 440104020013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