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报logo
青年报广告

中大“追风少年”:超级寒潮的幕后预测者

日期:[2016-03-06] 版次:[A10] 版名:[人物]
周明灏:就读于中山大学应用气象学系大三。

记者 黄久宴


2016年伊始,就迎来了载入史册的一幕:广州百年一遇的一场降雪,“超级寒潮”名符其实。而命名这个寒潮的却是来自中山大学应用气象学系的本科生周明灏,早在一周前,他的公众号中就推送了一篇名为《极地涡旋南下:“超级寒潮”下周扫荡全国》的原创文章,一时引起轰动,目前阅读量已超10万+。

这场寒潮的袭击带来了极端天气,是一次灾害性天气过程,但作为幕后的关注者,周明灏凭借自己的专业知识,谨慎写下这篇文章,提前发布消息,让更多人了解到这场剧变。


看天气预报成为我的日常

周明灏在大学期间就开了公众号“中大追风足迹”,提供中大东校区天气预报和实时的天气资讯。不过他的“追风足迹”可以追溯到孩提时代,他的爷爷是物理老师,经常跟他聊与自然科学有关的东西,在耳濡目染下,对自然科学以及天文、地理、气象等渐渐萌生了兴趣,每天都盯着天气预报看。对他来说,《百科全书》、BBC的自然纪录片就是最好的礼物了。

后来,他南下广东生活,开始关注起海上的台风。“每次台风来都会诞生一个特殊的名字,所以很期待,想知道它的名字有多特别。” 这种好奇使他走进了中国最大气象爱好者聚集地——中国气象局上海台风所“台风论坛”。高考毕业之后,他就加入了一些气象爱好者的QQ群。与其他同学不一样的是,他每天花在气象群的时间、谈论参与的程度都远远多过班级群、社团群,基本上每天都是在与他们谈论各地的不同天气中度过。


寒潮预测成功是一群活跃的气象爱好者的结晶

周明灏在预测寒潮来临的文章开头写道:“不知您可曾听闻,两周以前那个黑夜,北极点升温35度突破冰点?”,他从去年12月底开始就关注到北极异常升温,那时他们在群里就已经沸腾了,认为异常升温的情况会导致后面整个北半球的环流产生不正常的形势,产生寒潮的说法开始萌芽。

在这个阶段,“中国气象爱好者”微博上也曾对北极大升温持续关注,而后时刻关注着气象的改变,每一点小变动都在牵扯着他的神经。连续两周,周明灏每天紧盯欧洲中心提供的预报,这是目前世界上最准确的天气预测,我国很多天气预报都会采用其数值和结论,每天凌晨三点和下午三点出预报,周明灏一起床就刷手机,遇上像寒潮这种剧烈天气,有时甚至聊到凌晨三点,刷完后才睡,下午3点则守在电脑前等报告。

当时间越来越逼近,周明灏也越来越笃定了,“到了14、15号,看到欧洲中心的数据,连续两天,它都指出有寒潮,每一报都差不多的话,概率就越大。16号我就开始着手写了,因为即将就要期末考试,所以在考试前一刻发送出去。实际上都是我们这群中国最活跃的气象爱好者的结晶,这次大寒潮我自己最期待的不是这篇文章的反响,更期待的是这次寒潮会带来多大的低温和影响。”这就像他从小对雪的执念,在湖北长大的他,天一冷下来就盼望着下雪,后来他才知道天气冷并不是下雪的时机,而是在冷暖空气的交界处才会产生雪,这次他就成功地预测到了广州的这场雪,即使他身在武汉没能看到,但能掌控到天气过程于他而言是更美的一件事。


点赞就可以定制专属天气?

对于广州这种变化无常的天气,我们常常不知道穿什么衣服出门才不会中招,对气象学的学生来说就了如指掌了。“在天气预测上,我对突发的、小型的天气预报比较准确,短期天气的话,更擅长小范围区域的。所以通过大学城这个小范围,每次雷阵雨来临之前都会给大家提个醒,还可以根据雷达图推测降雨会在未来几小时内到来。”因为气象传播法律条例规定不能以个人名义发布要素天气预报,所以周明灏只能转载番禺台的预报,不过还会在后面加上自己的分析,遇到比较极端的天气时,也有具体的解读,乐于跟大家分享天气。所以后来过年的时候许多学生向他定制自己家乡的天气,或者他身边的一些同学、家人出去旅行时,也会事先跟他问当地的天气如何。

气象学很重要,如我们熟知的草船借箭故事,对赤壁一带的气候了如指掌的诸葛亮“借”了一股东风,让不懂天气的曹操坑出好多人命,不过当时在看《三国演义》时都十分紧张,这种感觉正是来源于气象学的不确定性,周明灏就此说道:“气象学实际上属于概率问题,这是一门非常注重理论的学科,主要研究空气的流动和运动,利用相关的物理模型、教学的方程以及计算机模拟出来,最后得到一个结果。但空气的流动,类似于蝴蝶效应,有个小地方气流出现细微的差别,整个结果就可能全盘推翻。”所以,在写这篇寒潮的文章时,他一字一句地斟酌,把相关信息图片亮出来,用图说话。

这篇文章不仅有理有据,而且也不像一些理科生写得那样生涩难懂,后来得知原来这位理科生也喜欢文学,尤其喜欢村上春树。大一时也加入了环境学院院刊《环境之友》编委会,是环境学院四大社团之一,后来与学院新闻中心合并成环境学院新闻媒体中心,他现在成为了这个媒体中心的主任。谈及理性与感性时,他觉得对于气象的兴趣是感性的,缘于对雪景的喜欢,但深入探究却是需要非常理性的思维和能力,包括规划自己的人生,都是由感性去触发,用理性来实现它。


关于我们 | 存档

版权所有广州青年报社

粤ICP备15101105号

粤公网安备 440104020013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