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报logo
青年报广告

全国技能大赛金牌数、奖牌数全省第一

日期:[2023-10-12] 版次:[A05] 版名:[青热点]

广州技能菁英大放异彩


见习记者 陈天旭 通讯员 刘泱

近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二届职业技能大赛(以下简称“全国技能大赛”)落下帷幕。大赛上,广州选手奋勇争先,共夺得13金4银7铜28优胜奖,获得金牌数、奖牌数在全省排名第一。

全国技能大赛是我国规格最高、项目最多、规模最大、水平最高、影响最广的综合性国家职业技能赛事。来自广州的青年技能人才能在这场赛事中夺魁,不仅彰显了他们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更蕴含着广州职业教育在产教融合、工学结合等方面的强大推动力,为建设制造强国、城市高质量发展注入技术动能。

原型制作项目:以世赛要求为“风向标”

在本届全国技能大赛中,广州市技师学院选手劳家日摘得原型制作项目金牌。这是广州市技师学院继第一届全国技能大赛勇夺原型制作项目头魁后,蝉联该赛项金牌。“劳家日的实力和表现是远远优于其他选手的,他在多个考核点都拿到满分。”原型制作项目专家组组长、裁判组组长熊志勇表示。

2019年,劳家日加入了广州市技师学院原型制作精英班,在班主任、第44届世界技能大赛原型制作项目金牌得主黄枫杰的引领下,劳家日逐渐走上了技能大赛的赛道。在耳濡目染的熏陶和学院的系统集训中,劳家日不仅在技能方面羽翼渐丰,还传承了团队的世赛精神、工匠精神和竞赛斗志。

据熊志勇介绍,原型制作是设计与制造、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的“制造技术集大成”,是制造梦想到产品走入现实的桥梁,是实现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的关键一环,其人才培养是助力高质量发展的强有力支撑。

“能成为原型制作项目的金牌选手,我感到十分激动,同时也感到责任重大,因为还没有到停下脚步休息的时候。”劳家日用这样的自我提醒给自己继续上紧“发条”。

在赛事成果转化方面,广州市技师学院将以世界技能大赛的技术要求为“风向标”,对原型制作专业定位和专业课程体系进行重构,牵头组织国内多所院校开发原型制作专业课程标准和课程设置方案,引领培养更多高技能人才。

劳家日正在进行原型制作

工业控制项目:广州工业基础促技能人才成长

在全国技能大赛赛场上,工业控制项目的参赛者、来自广州市机电技师学院的肖创工位旁总是围着许多观众,他们屏息凝神地观看着肖创行云流水般地搭建工业自动化控制中心。在这个过程中,肖创不受外界干扰,专心地检查着设备参数。在精湛技艺的加持下,肖创最终夺得了工业控制项目的冠军。

“我太激动了!”得知自己获得金牌后,肖创大声欢呼起来,这声欢呼的背后,是肖创在首届全国技能大赛上因失误而遗憾获得铜牌,时隔近3年终于圆梦的扬眉吐气。

“严谨、认真、踏实而不失聪颖、善于反思总结。”这是肖创的教练姜光对他的评价。姜光回忆,很长一段时间里,肖创都顶着一双因刀具摩擦而严重“破皮”的手掌在坚持训练。“这是他为了提高掌控力、形成肌肉记忆,常常‘裸手’上阵导致的。”

宝剑锋从磨砺出,肖创一直用行动践行着“在自找苦吃中品味甘甜,在千磨万击中保持坚韧”——5年来的每一个暑假,他都在接近40度的车间里训练;为了练线槽切割,他常常在原地一蹲就是两三个小时;为了训练拧螺丝的熟练度和精准度,他练到手指僵硬,只能借助另一只手一根根掰直。

在对困难发起的一次次挑战中,肖创的技能也日益精进。在本届全国技能大赛赛场上,他实现了器件安装到墙面精度误差在正负1毫米,40分钟内制作完一个电气控制箱,箱内多达两三百根的电线全无交叉、无缠绕,且呈现出极有层次感的扇形。在最能拉开分值的自动控制中心搭建模块,很多新选手需要操作10个小时,但肖创能比他们早2小时完成,并且将各个工艺细节处理到最好。凭借着种种优异表现,肖创最终成功在工业控制项目中夺魁。

圆梦国赛的肖创蜕变得更加从容与沉稳,也为自己树立了更加远大的目标——他期待着能够代表中国出征第47届世界技能大赛,将时代荣光镌刻在世赛之巅,引领更多青年加入技能人才队伍。

据了解,工业控制技术广泛应用于石油、化工、汽车生产线、钢铁等行业。“广州良好的工业基础,为技能人才成长成才提供了‘沃土’。”姜光说道。

肖创正在编写程序

移动机器人项目:聚焦智能制造人才培养

在移动机器人项目中夺得冠军的蒋家俊、方灿豪配合紧密,在3天赛程中灵活应变,不仅做到了提前满分完成任务,更兼应对得当解除危机,最终斩获金牌。

蒋家俊今年刚满20岁,是一名跨专业的“兴趣”选手——2019年,就读于广州市机电技师学院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的蒋家俊见到自己的师兄、第45届世界技能大赛移动机器人项目金牌选手胡耿军载誉归来,心底也燃起了为国争光的渴望。怀揣着这样的理想,蒋家俊申请加入学院竞赛兴趣班。

尽管专业不对口,没有软件、英语基础,但是蒋家俊硬是凭着一股不服输的精神恶补短板,技能水平也有了显著的提升,在竞赛兴趣班脱颖而出,被世界技能大赛移动机器人项目冠军教练庞春招至移动机器人项目集训队。

在这三年时间里,蒋家俊已完成了累计几十G的代码输入、近百套设计方案、1000多次模拟考核、上万次的动作演练,常常编写程序到手腕酸疼,场地调试到筋疲力尽。在这些艰辛背后,却是蒋家俊对移动机器人项目的深沉热爱:“我不断地发现竞赛的乐趣,看似无聊的机器动作背后其实蕴含着无尽的可能。”

蒋家俊的搭档、来自广州市工贸技师学院的方灿豪则从小就对机器人感兴趣,2017年便加入了学院的移动机器人项目精英班。“作为一名职校生,能够在全国技能大赛上收获金牌,觉得特别激动!”方灿豪说,职业教育更注重实际操作和动手能力的培养,他也能感受到近年来国家为职业教育人才搭建起多样化选择、多路径成长的人才培养“立交桥”。

“移动机器人项目,代表着机电一体化成就的最高集成。”广州市机电技师学院院长吴洪东提到,学院近年来深耕以赛促教,形成了完善的技能人才选拔机制,并带动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升。

方灿豪(左) 与蒋家俊在赛场上

关于我们 | 存档

版权所有广州青年报社

粤ICP备15101105号

粤公网安备 44010402001382